來源:百陶會官網發布日期:2018-07-23 16:42:53
陶藝一萬個為什么 第3輯
陶藝人的腦洞讀本
36、為什么初次燒窯會有水蒸氣?
答:第一次燒窯有水蒸氣屬于正?,F象,與電窯質量無關。窯爐是一個巨大的保溫裝置,出廠至使用前都處于封閉狀態,加上氣候因素會積蓄少量水分,建議第一次使用電窯空燒一窯,排除窯室內水分。
之后燒窯時如有水蒸氣從排氣孔排出,那是作品坯體沒有干透引起的,初學者須仔細閱讀設備使用指南。
37、為什么有些電窯那么“短命”?
答:窯爐使用壽命不是按使用次數來計算的,反而是越燒越好用。因為長期不使用,空氣中的雜質和水分會進入耐火磚(防火棉)內,對后期作品燒制有影響,相反經常使用會使燒成氛圍更佳。
“長壽”秘訣:每次燒窯后及時清理(可用鑷子)殘留在爐絲內的雜質,否則再次使用時,殘存的碎片或釉料中的金屬元素會熔斷爐絲。另外,裝窯時,棚板不要觸碰到爐絲。
38、為什么瓷泥捏雕作品做不大?
答:由于成分不同,瓷泥可塑性稍遜于陶泥,直接捏雕大件器物容易坍塌。但想做較大型的作品還是有法可循的,無論是泥條盤筑還是泥板成型,都可以在坯體內打支撐(報紙支撐、氣球填充、泥板十字架支撐),前提是泥料水分要適中。
39、為什么釉上彩不能上透明釉?
答:白胎盤經1240℃高溫燒制后已完全瓷化,而釉上彩則屬于低溫烤花上色,目的是讓色料附著在白胎上,燒制溫度760-800℃就可以了。而透明釉也需1200度以上高溫才能附著??净囟葍?,透明釉不能完全熔化。再者,釉上彩色料與透明釉的化學成分也不盡相同,因此二者不能混于一爐。
40、為什么畫瓷有跺筆和分水筆之分?
答:畫瓷有釉下和釉上之分,素坯接觸面比較粗糙,因此用筆用料畫工與光滑的白胎瓷面不同。跺筆由狼毫制成,筆尖如峰,走筆快,被用于釉上彩繪(排跺技法);分水筆,又稱雞頭筆,筆頭較粗放,沾料足,多用于青花(釉下)分水技法,此技法源于明代,先以線筆勾畫再著以青料,作品清爽明快。
41、為什么電窯要有固定升溫曲線?
答:電窯的發明是為了讓燒窯更簡單,所以設定了標準、統一且操作便捷的升溫曲線。想較快開窯可以這樣做:當窯溫升至1000℃以上時,直接打開窯門兩三分鐘,此時窯內作品是安全的(注意:請要站在窯門后以防灼傷),然后將窯門關上旋緊。
當溫度降至500℃時,窯門可開啟10厘米內,之后每降100度就擴大一次窯門縫隙,到200℃時,可將窯門完全打開。此時窯內上部溫度比較高,取作品時可從下面開始,注意安全。
42、為什么拉坯作品干燥后底部會開裂?
答:這種情況常發生在初學者身上,拉好的作品在陰干過程中,底部(圈足)或口沿開裂,造成開裂的原因有三種:底部水份偏多;厚薄不均(中間過?。?;口沿與下部厚薄不一,收口太快。解決方法:
● 拉坯時注意手法,保持上下厚薄一致
● 拉坯完后,用海綿擦拭底部吸出多余水份
● 也可在底部撒上少許灰粉(修坯時收集的干泥坯粉末)
● 拉坯完成后,在泥工板上墊上報紙或棉布,可撒上少許氧化鋁粉,以防開裂
● 泥坯陰干即可,少用吹風機等工具
● 口沿裂縫處可涂抹少量白醋以軟化并促進裂縫粘合
43、為什么用注漿法卻不能成型?
答:注漿成型關鍵要素在于泥漿,太稀太稠都可能導致開模時泥坯破損而無法成型。因此調制泥漿時要注意以下幾點:
● 泥漿流動性要好,澆注時容易填滿模具各個部位
● 好的漿料用木棍攪拌時呈連續的直線,而非水滴狀
● 注漿前最好過濾一次,除去殘余雜質、較大顆粒
● 注漿成型分兩次或幾次完成,第一次稍微干燥后再次注漿,直至注漿口填滿
● 稀泥漿中可加入少量白醋,增加稠度
44、為什么注漿開模時泥坯會開裂?
答:模具是現在常用的成型工具,但使用不當也會造成意外:新模具附著力較強,開模時容易粘連坯體;開模時間太快,坯體未干透或太薄太軟;注漿時回漿速度太快,模具內坯體厚薄不均。解決方法:
● 新模具剛上手,可先注作幾個實驗,掌握其吸水性
● 注漿完成到開模時間需15分鐘以上,冬天應靜置更久,使坯體自然脫模
● 回漿時可緩緩旋轉,務求坯體每個部位厚薄一致
45、為什么成品內部釉面那么???
答:雖然采取了浸釉或吹釉等方式,但作品內部釉面局部或全部泛黃,而且稀薄。這是由于蕩釉時坯體含水量太高或補水太快;蕩釉時沒有攪釉;釉本身含水率太高;轉盤轉速太快、澆釉過少引起的。解決方法:
● 上釉前要充分攪拌釉水
● 成品釉水無需加水、兌水
● 吹釉時勻速、緩慢轉動轉臺
● 素坯適量補水
46、為什么釉下坯體會起空心泡?
答:釉下坯體凸起的開口空心泡,也叫“酥骨”。產生的原因有幾個方面:
● 練泥時真空度未達到要求或真空室漏氣
● 泥料使用前未經過陳腐工序
● 泥料本身可塑性較差
● 揉泥時未能排盡泥料中的空氣
● 坯沒有干透或補水太多,未干燥即開始施釉
解決方法:
● 練泥時按指定工序操作并增加練泥次數
● 練好的泥料放置陰涼處陳腐
● 上釉前的補水要均勻,不能太快太多
● 坯體充分干燥才能入窯燒制
47、為什么畫青花勾線時斷時續?
答:由于青花料是礦物料制成的,加之干坯表面有粉末,勾線時感覺生硬干澀,畫出的線條模糊不清,這樣對分水有很大的影響。這時,在青花料中加入少量桃膠(桃膠具有一定的水溶性,促進青花發色),會提高流暢度,讓勾線更清晰明快。
48、為什么燒好后釉面那么多斑點?
答:主要表現在瓷泥作品上,產生原因有:
● 泥料、釉料所含雜質太多,加工不達標
● 過篩所用篩網較稀或漏篩
● 練泥、陳腐、制作過程中有二次污染
● 坯體存放時落灰沒有清理干凈
● 燒窯后沒有及時清理所造成的污染
解決方法:
● 選用規范生產的釉料和泥料
● 篩泥、釉時,最后一道篩目數不應低于200目
● 煉泥、揉泥時保持機器、桌面清潔
● 釉桶要密封保存
● 燒窯后窯室及時清理、除塵
● 吹釉臺經常擦拭、清理
49、為什么作品底部沒有釉?
答:底部(圈足)外圍釉薄,且呈淡黃色。產生原因:
● 底部積水較多,影響釉料附著力
● 釉料太稀
● 擦底時,手指摩擦底部導致釉層邊薄
解決方法:
● 底部補水要適量,不能太多
● 施釉時釉料充分調勻,不要太稀
● 擦底時代乳膠手套,手指接觸部位要補釉
50、為什么釉面會碎裂?
答:釉面碎裂現象在傳統制瓷工藝中被稱為“驚釉”,產生原因有:
● 坯體、釉料配方不相適應
● 配料計量不準或原料發生變化
● 成品局部或全部釉層太厚
● 釉料原料太粗或太細
● 冷卻過快或開窯時直接放在冰冷的地面
解決方法:
● 釉料要做一到兩次試片,穩定后方可使用
● 配料、配比要精確,按照廠家提供的標準
● 施釉時掌握釉水濃稀度,適量上釉
● 初學者開窯溫度控制在100度左右
回復「陶藝百科」解封超級姿勢
每月兩期 值得一期
造好物,讓陶藝更簡單
—科技成就藝術—
文章來源:http://www.luckyeyesonline.com/2018/taoyijiaoyu_0723/623.html 百陶會原創,轉載請保留出處!